老白牛:推荐狼相如的蛊门,书号3095017,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很有世情意境的一本书。
……
崇祯十五年九月二十九日,京师,紫禁城,东暖阁内大臣聚集。
内阁首辅周延儒,吏部尚书郑三俊,兵部尚书陈新甲,户部尚书倪元璐,刑部尚书刘泽深、工部尚书苑景文,甚至老得不象话的礼部尚书傅淑训均有在列。
同时进入内阁的,但并不是一部之尊的礼部右侍郎、东阁大学士魏藻德,礼部左侍郎、协理詹事府、东阁大学士陈演,一样列于东暖阁之内。
陈演善于勾结内臣,往往从内侍口中,可以暗中得知次日皇帝要问之事,每每对答如流,很得崇祯帝欢心。
魏藻德擅长辞令,极有辩才,很能猜测崇帝心思,也每每总能迎合,所以一样简在帝心,虽然现在最得宠的是内阁首辅周延儒,但二人非一部之尊,却也不落下风。
以小官制大臣,这是大明的传统,或许崇祯帝觉得周延儒势头太盛了,又与倪元璐、郑三俊皆是江南人氏,东林党一员,不愿看到阁中一家独大,隐隐有以二人相制之意。
最后,又起复都察院左都御史职的李邦华,也静静坐在一张锦榻上。
崇祯十四年京师那场大震,李邦华虽暂时引咎辞职,但他根深叶茂,门生故吏遍天下,自己在内阁日久,也曾任过兵部尚书等要职。
族人李日宣,一样任过兵、吏两部尚书,李氏族人,也皆是官运亨通,族中李振裕,历史上更先后担任过工、刑、户、礼四部尚书,民间直有“一家八尚书。九子十知州”的说法。
所以不久前,李邦华又起复了,此时手上只是捏着一张报纸面无表情看着。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看着报纸上这段话,阁内群臣表情各异,面对皇帝。个个也不知该作何神情。
京师不久前刚下了一场大雪,虽阁内有着厚厚火夹墙,此时仍然有些寒意,崇祯帝坐在龙椅上,他只是冷漠地看着下方阁臣,看他们翻看各日报纸,传来的各方塘报等。
良久,他淡淡道:“都说说吧。”
塞外与中原的塘报,是在二十四日同时到达京师的,不同的是。开封战事塘报是在二十四日上午到达,王斗的塞外捷报,则是在下午到达。
当接到开封塘报时,君臣人等均是晴天霹雳。有若天都要塌了,惊恐之下,他们不约而同打探王斗的消息,莫名其妙的,很多人竟希望王斗大败,就连皇帝都有这种心理。
只是事与愿违。很快等来的却是王斗的捷报,还是明中叶来前所未有的大捷。
几天后,宣府时报也接连不断的到了,不是每六天发行一次,而是隔一天就出了一份,上面更是大夸特夸,将此次塞外大捷赞得天上地下少有。
王斗的塘报,还将这次大捷归功于皇帝洪福,归功于朝廷诸公运筹帷幄,只将自己名字摆在最后面,但报纸就不管不顾了,真是用力的吹,拼命的吹,吓煞人的吹。
标题也是一个取得比一个惊竦夺目,什么《饮马翰海上,封狼居山下》,什么《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什么《但有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等等等。
特别二十六日初版时那个头条《饮马翰海上,封狼居山下》,报纸结尾引用了建昭三年,陈汤大败匈奴所上奏疏不说,更狂热的高喊:“向战无不胜的大将军致敬!”
最后更推出系列报导,将靖边军各将,王朴人等大说特说,甚至连一些小兵卒之事,都占据了几个版面,每天花样不断,不知要闹腾到什么时候。
王斗塞外大捷,在《宣府时报》长篇累牍的报道下,依君臣所知消息,宣府镇早沸腾了,大同镇,山西镇同样如此。
大明几百年来这三镇边患严重,不知多少百姓妻离子散,眼下鞑子老窝被永宁侯一鼓端了,漠南鞑子尽灭,不灭的也成为奴隶,至少几十年内三镇无忧,百姓安宁,岂能不喜?
各人口中,触目皆是王斗之名,靖边军之威,王朴大同军也占了不少便宜,连忠义营,新附营都声名鹊起。
京师也沸腾了,各处茶楼酒肆爆满,满馆皆是唱报之人,便是馆外,都黑压压聚满人,在中原大败的背景下,百姓们分外需要一场胜利,靖边军刚好满足了他们这个需求。
特别在世人印象中,饮马流沙河,征战塞北边,一向是历朝将士最高成就,各人内心深处最强的渴望,历代文人,关于边塞之曲也不知凡几,所以这塞外大捷,就分外的振奋人心。
二十八日的宣府时报,除了继续报道大捷外,还报道了朱仙镇之战前后详情,比朝廷邸报详尽多少倍,最深刻的悼念虎大威,姜名武等阵亡将士,更声讨左良玉等无良军阀!
报纸上严厉说着:“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左良玉为一己之私,置十数万将士安危于不顾,于大战关头弃师而去,终导致官兵大败,中原糜烂,此等鼠辈,最终不会有好下场!”
报纸的报道,引起京师百姓的愤怒,一般各总兵,巡抚,总督什么,都有在京师设立会馆,探听情报,抄写邸报什么的,特别是武人。这些选派驻京人员更有别的妙用,戚继光当年就痛斥过这种现象。
“……将官调赴随征之日,本官未起程,先差人分布于入京道路。及兵部门首内府诸处,计约某日可追及敌,不待报至,便纷纷扬言曰:某将官追上敌了。殊不知三千军内,还无二、三百到。还有相去一、二百里者,谁为查究?还未见敌,及约期相近,又是前项之人各处称扬曰:某官知何被围,如何砍杀。其欲妒人之功,报己之怨者,则曰:某官在某处劄营,如何不救。寻曰:本官如何杀砍突围而出矣。甚至喧动圣明……”
左良玉在京同样有一个平贼镇的会馆,内中差人事前事后,就如此诡言纷扰。左良玉在朝中诸公军之重擎,国之大将的印象,除了本身兵马众多,未必没有这些人的功劳。
京中百姓对左良玉也印象不深,只知道他很能打仗,深得朝廷器重,想不到是这种德性,他们省衣缩食,纳粮交税,供养的就是这种贼将军?逃跑将军?
加上左家人员仗着自家主子深得朝廷依重。平时在京中也是横行霸道,愤怒的人群冲来,将他们一个个揪出来殴打,该会馆被一把火烧个精光。
与之交好人员想不到一份报纸竟有如此力量。茫然无章,手足无措下,个个惟恐避之不及,纷纷疏远他们,左良玉在京中各类产业损失严重。
不单如此,想必这种愤怒。还会向大明各地蔓延过去,左良玉是真正臭名远扬,虎大威人等,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将传播千家万户,青史留名。
当然,王斗作派看在内阁诸公眼里,各人是内心百味夹杂,什么时候,天下舆论要由一个武夫引导了?这千百年来文人优势何在?各人还暗暗心惊,区区一份报纸,左良玉名声就尽毁了,虽然他也没有什么声名。
有朝一日,王斗若用来对付自己,他们不敢想象,这结果会是怎样!
崇祯帝心中也不知是什么滋味,塞外胜了,还是国朝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大胜,但他就是高兴不起来,只想着,王斗声名更震了,特别有此报纸利器,朝中内外,又会有多少人催自己调靖边军南下平贼?
只是,自己放心吗?
主弱臣强,此乃乱国之兆!
特别夜深人静时,他每每细想王斗经历,自己与其相见时的情形。
想来想去,总想不透这个人,不知他在想什么,觉得其心思难测之极,说他忠吧,实是大明第一忠之人,塞外大捷,也让功于自己与朝中,谦逊守礼,但说他奸吧……
王斗发家的经历,也慢慢浮出水面,其实很多事情不需要亲眼目睹,详细推敲,慢慢就可以推断出来。
伴随他的,总是腥风血雨,真是踏着满地尸体爬上来。
最初王斗任靖边军屯长,然后不久,副千户杜真死了,死因遇匪,王斗很快爬上去,任防守。
然后王斗任保安州城操守官,不久参将毛镔死了,死因是可笑的马上风,王斗又很快爬上去。
中间什么军士闹饷,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王斗尽杀之,尽显其狠辣手段。
然后巨鹿之战,王斗抛下陈新甲,率军南下追随卢象升,这当中,监军高起潜失踪,到现在人影全无,崇祯帝慢慢怀疑,高起潜就是死在王斗手上,毕竟高起潜拥兵不救,王斗有杀他的动机,也有这个狠心。
特别松山之战后晋商中伤谣言这件事,更可看出王斗的冷酷无情,肆无忌惮。
晋商羽翼何等之大?再说背后还涉及到藩王,寻常人皆要三思而后行,但王斗就是敢动手,率军从宣府镇杀到大同镇,又杀到山西镇,杀得血流成河,似乎天下间,就没有他不敢杀的人。
太监,藩王,都是大明文臣武将望之怯步之人,文臣不用说,便是武将,不论他们如何跋扈,没听说有人敢杀太监的,可见王斗其目中无人,胆大妄为。
而从他的经历来说,又可谓是上司的克星,一路杀官上来,也不知多少个上司死在他的手上,此人意志坚定,心狠手辣,极有自主决断,他一步一步爬上来,每一步都冷酷无比,他的目标是什么?
有朝一日,自己妨碍到他的目标,会不会?
想到这里,崇祯帝心中一种恐惧涌上心头。(未完待续。)
ww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