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苏咏霖渴望“微操”
没有足够的骑兵,在华北大平原上根本不可能阻挡金军数万骑兵的兵锋。
他们要打穿插作战,要快速切断光复军的退路、切断粮道之类的战术行动,光复军步军大阵根本不能在野外阻挡,唯一的依靠就是城池。
把城池变成一个个粮食、军械充足的军事堡垒,变成让金兵不得不分兵来打,否则就要担忧后勤粮道出问题的大麻烦。
完颜亮到底能拉出多少军队对付这些武装起来的军事堡垒呢?
苏咏霖难以预测,但是他相信,完颜亮遇到这样的河北与这样的敌人,一定会头疼不已,如果他要一个一个的硬啃,他绝对会破产,军事和经济上的双重破产。
但是如果不硬啃,他的后勤就会被这些城池堡垒彻底毁灭。
他很快就会发现他其实别无选择。
就苏咏霖自己来看,这个感觉就和西晋灭亡之后的中原差不多。
朝廷崩坏,五胡横行,局势彻底下滑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
面对这种情况,汉人豪强们为了自保,以自家庄园为核心,招募大量百姓修建大量坞堡,依托坞堡在大平原上保护自己。
这种自保行为把一整个行政区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坞堡势力,各个坞堡势力在各自的坞堡内形成独有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是统一政权政治崩坏秩序崩溃的阶段所出现的独有现象。
这种现象并不正常,但是社会秩序崩坏以后,这本就是无可避免的。
朝廷无法保护民众,民众就只能自己保护自己,尚武也就成为生存危机之下的首选,武德充沛也是必须的,不武德充沛就是个死。
而当时的征服者们征服中原的方式就是攻克、逼降大大小小的坞堡组织,从坞堡内获取人口、财富,从而建立起政权,并且想法设法的拆除坞堡。
而眼下,苏咏霖为了对抗金军的优势骑兵,也采取了一样的策略,但是目的和具体方略还是有所不同的。
领袖需要做的具体的事情忙完之后,苏咏霖看着手头大大小小的文件,感受着千头万绪的困难,长叹一声。
如果这个时候有手机……不,不需要那么先进,仅仅只是有电报的话,这一体系简直就是完美的防御体系。
必要情况下他不需要派人冒着生命危险去传令、搜集情报,只要蹲在指挥部拍拍电报就能知道各城池的防御现状和动向。
他能知道金兵的动向,知道哪座城池金兵多,哪座城池金兵少,不需要出门就能知道金兵主力在什么地方,判断一下金兵的强处和弱点。
有什么问题都能很快知道,有什么成果也能很快知道,他可以轻松指挥军队把金兵玩的团团转,攻其薄弱处,对金兵简直就是彻底的降维打击。
通讯手段的发展对于军事会产生革命性的推动,而这样的手段苏咏霖却没有。
他在这个时候倒是希望自己有个系统,能手搓电报体系,让他直接可以坐在总指挥部对各部队进行传说中的“微操”。
这样的话他就真的有底气在短时间内把完颜亮打崩掉了。
可惜他没有。
所以,一切准备都给他们准备好了之后,在决战之前,这场仗的前半部分只能靠各城池的城防部队自己努力了。
苏咏霖想要得到情报,也要依靠情报部队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换取,带回来的消息还不一定是对的,很可能有所出入,会影响到他的战略决策。
但是没办法,苏咏霖把自己所能做到的全部都做到了,他没有别的办法了。
这一切都规划好了,那么接下来就是具体的执行了。
苏咏霖长久积累下来的名声在这一时刻发挥出了极其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人们相信苏咏霖,他们对苏咏霖怀有信任,不会觉得苏咏霖是要害他们,他们会觉得苏咏霖是他们的保护神,是在保护他们。
金兵南下,会屠杀他们,苏咏霖不想让他们死,想让他们活着,所以需要他们离开家乡去到安全的地方,等待苏咏霖击溃金军的那一刻,他们就可以回到家乡了。
人们愿意相信苏咏霖。
尽管苏咏霖在河北没有山东那样广阔而坚实的基本盘基础,但是苏咏霖在河北投入的宣传力量尤为庞大。
长时间的正面宣传和实实在在的减负政策让苏咏霖在河北积累了很好的名声。
所以苏咏霖派出去的人前往各地宣布执行坚壁清野战术的时候,河北民间体现出了较强的服从性。
素来坚持故土难离落叶归根的民众在广泛宣传之下,出于对苏咏霖好名声的信任,纷纷愿意配合苏咏霖的坚壁清野之策。
沿着金军掌控的六州防线以南,光复军出动大量指导员、士兵,让他们一边帮着老百姓把地里没有收割完的粮食收割完,一边协助百姓向南转移。
正在雄州霸州的士兵也放缓进攻进度,转为真正的佯攻,主要兵力开始转移,同时也带着当地愿意跟着一起走的百姓向南转移。
坚壁清野政策从光复军控制区域的最北端开始执行。
大量百姓偕老妇幼,推着大车,用尽可能快的速度向南转移,他们携带着粮食、细软,把一切有用的物资都带走了。
这些百姓按照官方的指示,或者就近进入城池,或者随着队伍一路往南,去往其他的城池,又或者继续往南走,去往他们未曾去过的山东。
至少在光复军主力战败之前,山东还是安全的。
因为这一战略执行起来需要面对的人数实在太多,苏咏霖未必有那么多人手可以派出去协助百姓转移,很快就面临人手上的不足。
但是他也不是没有办法。
一纸令下,山东地区新农村内的壮丁们在指导员带领下组织起来,化身民间武装组织,一路向北,去协助靠近山东地区的河北、大名府百姓进入山东避难。
苏咏霖苦心孤诣深入基层的统治触角在这一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种统治触角为他动员了大量本来无法动员起来的力量,协助他最大限度的执行坚壁清野的战术,最大限度的使金军疲惫。
苏咏霖竭尽全力,将自己积累下来的全部力量在这一时刻全面挥发出来,他必须要竭尽自己的全力,和金国打一场不仅仅是依靠军队力量来战斗的战争。
只有这样,他才能最终战胜。
他不能战败,他必须要战胜,否则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也只是镜花水月。
总动员,必须要总动员。
这是从未有过的高强度的总动员,这一特殊的情况别说是其他人了,就连光复军的领导层内都有一部分人感到莫名的不适应。
在他们看来,战争就是两支军队的对垒和最终决胜,双方用硬实力互相拼杀,死生之间决出一个胜负,就和之前他们所打过的战斗一样。
可是如今,他们所看到的却不是这样。
军队还没有出动去战斗,甚至敌军还没有打过来,双方还没有决定开战,百姓已经动起来了。
他们用他们所能办到的一切支持军队的战斗,他们被组织起来,竭尽他们所能为军队提供便利,让军队可以发挥一切优势和金军作战。
在指导员们和士兵们的组织下,大量人口离开原先较为松散的居住地,大量人口向防御坚固的城市靠拢。
随着命令的推进,坚城内士兵们忙碌着把守城兵器搬上城墙,把守城用的战斗物资搬上城墙。
城内也进入了战时状态,各城防司令部接过了当地官员的权力,成为城中最高权力掌握机构。
每家每户都要接受战时状态的指挥和领导,为守城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劳动者不得食。
一种全新的防御体系正在逐渐成型。